(A)1.基模(Scheme)是 (A)皮亞傑 (B)杜威 (C)佛洛伊德 (D)巴夫洛夫 的認知結構。
【解析】基模乃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所提出的認知結構概念,皮亞傑認為個體出生不久,即開始主動運用他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行為模式來對環境中的事物作出反應,從而獲取知識。
(D)2.要想促進兒童的創造思考能力,那一種命題方式較為有效? (A)是非題 (B)選擇題 (C)配合題 (D)論述題。
【解析】是非題:題目本身所陳述的事實,只有是與非兩種可能的答案,不容許其有第三種似是而非的意義。選擇題:在客觀測驗中應用最多,也是最能測出學生學習結果的試題形式。配合題:是選擇題的擴大運用,從兩組選項中尋求意義彼此配合者給予聯結。是非、選擇、配合等類型的題目,僅能測出兒童的記憶與理解能力,因為有固定的答案的選答,屬於閉鎖性的題目,無法測出具有開放性特質的創造思考能力。論述題則具有開放性的特質,不限定答案,較能測出兒童的創造思考能力。
(C)3.皮亞傑(J.Piaget)認知發展理論的那一階段。最能代表大多數國小學生的認知發展? (A)感覺動作期 (B)前運思期 (C)具體運思期 (D)形式運思期。
【解析】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分成四大階段,0至2歲係感覺動作期,2至7歲係前運思期,7至11歲為具體運思期,11歲以上則為形式運思期,國小學生的年齡階段大概為7至12歲之間,是以,最能代表大多數國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為具體運思期。
(A)4.下列何者是正確的發展模式? (A)頭→軀幹→腿 (B)軀→腿→頭(C)腿→軀幹→頭 (D)頭→腿→軀幹。
【解析】人類身體的發展中的「首尾原則」,亦即發展的程序為頭→軀幹→四肢。
(C)5.專家和生手對同樣的材料有不同的了解,主要差別在於: (A)注意力 (B)認知風格 (C)先前知識 (D)表徵模式。
【解析】專家和生手主要在於先備知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知與了解事務的能力,專家的知識較為豐富,對知識的運用也較為熟悉而自動化,比起生手在處理事情上,較為迅速確實。
(B)6.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行為學派認為行為是不可改變的 (B)社會學習理論相信兒童大部份的行為是學習模仿來的 (C)皮亞傑認為兒童是被動的學習者 (D)心理分析學派著重自我實現的需求。
【解析】行為學派認為教育萬能論,行為是可透過外在環境的力量予以改變。皮亞傑認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心理分析學派著重各人格階段適時與適宜的滿足與發展。
(C)7.人類身體發展具有共同的模式,下列何者錯誤? (A)從整體到特殊 (B)從中心到邊端 (C)從小肌肉到大肌肉 (D)從頭到腳。
【解析】人類身體發展具有共同的模式包括,從整體到特殊,從中心到邊端,由大肌肉到小肌肉,從頭到腳(首尾原則)等原則。
(A)8.下列何者為非? (A)遊戲是一種社會活動,而非一種認知活動(B)兒童遊戲種類的改變正反應出他們的發展情況 (C)皮亞傑注意到假扮遊戲產生於二歲時(D)透過假扮遊戲,兒童學習瞭解他人的觀點。
【解析】遊戲是一種社會活動,可透過與環境或同儕的互動中學習與成長,因此也是一種認知活動,所謂的「遊戲中學習,學習中遊戲」。
(C)9.斯肯納(B.F.Skinner)可算是心理學哪一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A)心理分析論 (B)認如論 (C)行為主義 (D)人本心理學。
【解析】斯肯納係操作制約與後效強化的提倡者,曾設計輔助教學工具「教學機」,以及「編序教學法」風行美國,係將行為主義思想發揮到教育事業顛峰的第一人。,所謂的「遊戲中學習,學習中遊戲」。
(B)10.教師在教學時運用口頭或書面的稱讚等各種增強物,來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或塑造良好的行為,此種增強方式為 (A)負增強(B)正增強 (C)懲罰 (D)倒增強。
【解析】正增強係指當個體反應後在情境中出現的任何刺激,其出現有助於該反應頻率增加者。
(A)11.郭爾保(L.Kohlberg,又譯柯爾伯格)主張欲提升學童的道德認知發展層次,宜採用何種教學法? (A)道德兩難情境討論法 (B)價值澄清法 (C)角色扮演法 (D)批判思考教學。
【解析】柯爾柏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中,對道德發展水平的分期分段,係根據他所設計的道德兩難問題情境,如海德先生偷藥救妻的故事,用以測驗不同年齡受試抉擇的答案,所得的研究結果。
(B)12.要讓學生們維持適當的行為,那一種增強方式較為有效? (A)定率式 (B)不定率式 (C)定時式 (D)連續式。
【解析】如同玩樂透的博奕心理一般,不知道什麼時候是會獲獎,但只要一獲獎則成為億萬大富翁,因此就容易引起大家的期望心理,而積極參與樂透的賭博遊戲,更樂此不疲,若是不知節制的話,則可能過度投入而傾家蕩產,此乃不定率式的增強方式,最能激發行為的持續性。
(C)13.學習新教材,要建立在舊經驗的基礎上,這是屬於那一種教學的原則? (A)準備原則 (B)自動原則 (C)類化原則 (D)社會化原則 。
【解析】準備原則係以桑代克的準備律為依據的。指出在做事前,若心理上有所準備,「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此乃教學活動中的「引起動機 」。自動原則係指於教學時,使學生能作積極而自動之反應,以完成其學習目的之作用。社會化原則係指應用共同參與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群性,以養成為「社會人」。
(C)14.人的身心發展,主要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 (A)遺傳因素 (B)環境因素 (C)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D)智力因素。
(C)15.下列何者不屬於人本心理學的教育見解? (A)學習是學生個人知覺改變的歷程 (B)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中心 (C)學習是學生面對刺激必然的反應 (D)教育應著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及自我發展。
【解析】人本心理學者康布斯認為改變行為先要改變知覺,羅杰斯則認為學生為學習中心,重視自我發展及個別化教學,馬斯洛認為學習只能靠內發不能靠外鑠。學習是學生面對刺激必然的反應,係行為主義對教育的見解。
(C)16.現代心理學家強調「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在安排教學活動時,下列何種方式最不符合它的意涵? (A)採用啟發式教學法 (B)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 (C)提供具有標準答案的材料與問題情境 (D)安排學習情境以發揮團體成員之間社會助長的作用。
【解析】有意義的學習強調新舊經驗的連結,提供概念的啟發與獨立思考的機會,並安排學習情境以發揮團體成員之間社會助長的作用。提供具有標準答案的材料與問題情境,並無法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甚至容易引起盲目的機械式模仿。
(B)17.下列有關人類智力的描述,何者並非正確? (A)智力的基本結構主要取決於先天的遺傳 (B)智商的高低,不受後天環境的影響 (C)智力的發展有隨年鹼之增長而趨緩的現象 (D)教育對於智商的影響,早期大於後期。
【解析】智力的基本結構主要取決於先天的遺傳,智商的高低,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智力的發展有隨年鹼之增長而趨緩的現象,教育對於智商的影響,早期大於後期。
(A)18.把兒童及青少年認知發展分為動作表徵、形象表徵及符號表徵之心理學家為: (A)布魯納 (B)皮亞傑 (C)布魯姆 (D)羅吉斯。
【解析】布魯納將認知發展,分為三期包括動作表徵期係以動作接觸周遭事物而獲得經驗;形像表徵期係以藉由感官瞭解周遭事物;符號表徵期係能運用文字、符號去獲取知識及經驗。
(B)19.下列那一位學者倡導智力多元論? (A)比奈 (B)葛敦納 (C)卡特爾 (D)吉爾福特
【解析】葛敦納所提倡的多元智力理論,期內涵包括語文智力、數理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體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等八項,目前葛敦納還正在研究人是否還具備其他的智力。
(C)20.培養創造力的方法有很多種,由奧斯朋(A. Osborn)倡用的是: (A)屬性列舉法 (B)強力組合法 (C)腦力激盪法 (D)比擬法。